(2024年5月27日兰山区第二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兰山区第二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同意区人民法院《关于多元解纷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服务大局,推进“诉源治理”,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区人民法院坚持把“一体推进、多元融合”诉调联动机制挺在前面,依托“一体化”多元解纷平台,持续深化诉源治理,做到了服务大局有高度、工作创新有力度、司法为民有温度,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会议指出,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工作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社会宣传渠道狭窄,人民群众对知晓度不高,选择意愿不强烈;二是解纷机制亟待升级,激励措施还未完全到位;三是调解团队综合水平有待提高,调解速裁人员能力未能充分满足现实需求。
会议建议,区人民法院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点面结合,提质增效。我区经济社会运行活跃,各类纠纷案件频发,在调解案件时应当分类归纳、由点及面、批量化解,积极探索从解决一件案子到解决一类案子的快速高效解纷模式。根据法律、司法解释和上级法院相关规定,结合内设机构改革和审判执行工作实际,深入推进案件高效办理。(2)注重实际效果,力戒形式主义。解决矛盾纠纷案件既是司法部门的基本职责,也是关乎百姓民生的重大课题。在办案过程中务必要坚持问题导向,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遵循诉讼规律,充分认识构建多元解纷体系的重要价值,要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3)吸纳社会力量,壮大解纷队伍。持续推进“法院+行业”调解模式,积极探索“法院+人大代表”等多元解纷机制,合理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同时完善激励惩戒督查,完善调解工作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全面科学评价调解速裁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结合员额退出机制、惩戒机制、激励机制有效衔接,提高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4)守正创新、数字赋能。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超算已经应用于许多行业。司法审判工作长期处在“案多人少”的高压环境当中。区人民法院应当具备司法领域前瞻性,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缓解人案矛盾。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扎实做好语音智能转写、类案智能推送、简易文书智能生成、送达综合管理平台实际应用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简单事务性工作交给机器完成,让法官专注于核心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