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实行丧事简办的建议
如今,农村普遍对婚丧嫁娶实行大操大办,不办得风风光光觉得没面子,在庄邻面前感觉到抬不起头,千百年来,这种陋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有数据表明,我国殡葬业每年销售总额超过2000亿元,农村用在大吃大喝、租用车辆、请吹鼓手和扎彩等方面的钱难以估算。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发展经济上、赡养老人上、提高生活质量上,人们的幸福指数会大幅提升。基于此,2016年7月,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指出:“今后5年,要以我省被列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省份为契机,加强乡风民风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程度”。“2017年,红白理事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婚丧嫁娶新风尚基本形成”。会议吹响了移风易俗行动的号角。同年9月,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会议召开,指出:工作要“重在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养成、重在群众自觉,实现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市里还把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每年两次明察暗访,要求地方有关部门要查处违章搭灵棚、摆花圈、撒冥币、烧纸钱、吹喇叭、低俗表演等丧葬行为。我们兰山区对工作进行了细化,落实了具体工作方案,就殡葬改革工作对镇级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建设灵堂、餐厅,购买餐具、音响等设施,还对坚持丧事俭办的户给予奖励。
各级政府如此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出台措施,广大民众都拍手叫好。但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各级政府的工作措施能不能长期严格实施,能不能在执行中标准统一,不出现反弹现象,能不能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长期生活在农村,我们义堂镇前耿家埠
社区已被列为区镇首批殡葬改革5个试点村之一,在这方面这几年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改变人们传统观念。由于千百年的殡葬习俗,在群众的思想中形成了固有模式,改变这种模式非一朝一夕。好在近些年群众的思想转变较大,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再加上以前推进部分改革的村社区有一定的带动基础,实施改革虽不容易,但也可以持续推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利用多种形式和措施,宣传殡葬改革,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让广大的公民都认识到推行殡葬改革给社会、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把殡葬设施落到实处。各级出台的惠民政策都很好,关键的是,要把必不可少的设施尽快落实,比如:存放骨灰的设施(尽量不占地或少占地),灵堂、餐厅、厕所等建筑设施,丧事中的餐具、桌凳、音响等保障设施,要尽快落实到位,否则,改革满足不了群众需要,那就成了空谈。
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村(社区)是与群众打交道的最基层组织,情况熟、底子明,对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知根知底,是群众工作的直接管理组织,又是群众利益的直接给予单位,工作直接、便利;成立并充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有人去办事,有足额的工作经费和奖惩措施,有殡葬所需的设施。
落实监督机制。乡镇、工作区是落实监督机制的主体,可以通过巡查、举报电话等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同时更要坚持做到同一乡镇(区域)要程序统一,标准等同,不搞特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民众攀比心理,自觉有效的执行有关规定。区民政等相关单位联合镇街道要严厉查处违规操作的典型案例,特别对违规的党员干部要从严查处,警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