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0)》公示
公 告
经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同意,《方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目前,规划成果已通过临沂市规划局组织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山东大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专家委员会的规划评审,现将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方式:方城人大网站公示
通讯地址:兰山区方城镇人民政府
联系人:刘贞金 联系电话:0539-7302322
电子信箱:fczcjb@163.com
公示时间:2016年11月29日-2016年12月29日
方城镇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9日
《方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
《方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编制工作于2016年7月开展前期工作,先后完成专题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纲要评审、规划成果送审稿等工作,现已通过临沂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审批。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方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
规划期限:2016-2030年,
其中:近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镇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两个层次。
1、镇域总体规划:方城镇行政辖区,区域范围约132平方公里。
2、城镇建设规划: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范围683公顷,2030年前规划控制范围约1125公顷。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总体发展目标
全镇紧紧利用“一心”、“两轴”、“四个象限”的空间发展策略所带来的机遇,努力将方城镇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区、商贸区、物流区及工业园区,形成颜真卿文化旅游区、现代工业发展区、产城联动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影视城旅游区五个产业发展区。
(二)经济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预期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对镇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初步确定我镇发展主要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保持8%、10%左右的增幅,力争到202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0%左右。
(三)产业发展战略
在现有产业分布的基础上形成颜真卿文化旅游区、现代工业发展区、产城联动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影视城旅游区五个产业发展区。
产业发展规划:(1)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产业。建立现代商贸体系及商贸信息平台,实现全程信息化服务。
(2)重点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多层次开拓以农业综合开发观光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小城镇观光农业或郊游娱乐业,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提出点、线、面协调发展的“一廊、三轴、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1、“一廊”:以朱龙河为依托的滨水景观廊。
2、“三轴”:以泉重路为依托,形成联系方城与新桥的贯穿行政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产业中心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线;以方马公路、大阳路为依托的东西向城镇发展轴线。
3、“四区”:方城居住区、新桥居住区、方城新兴产业园区、新桥木业产业园区。方城居住区以公共服务和居住生活为主,打造滨水特色城镇景观商业核心,承担全镇主要公共职能。
三、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一)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镇域总人口预测:近期2017年为10.52万人,远期2030年为11.05万人。
城镇人口预测:近期2017年为4.2万人,远期2030年为6.3万人。
城镇化水平:近期达到39%,远期达到57%。
(二)镇村体系结构规划
镇村体系规划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方城中心镇、新桥;第二级为11个中心村;第三级为7个一般社区。
(三)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镇村规模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中心镇,其中镇驻地人口规模3.8万人,新桥为2.7万人;第二级为中心村,人口规模3000—6000人。第三级为一般社区,人口规模1500—3000人。
四、城镇性质
临沂城郊工贸物流基地、生态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基地、孝悌文化及颜氏书法文化名镇。
五、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形成“七轴、六片、两组、三心”的空间结构。
1“七轴”:包含四横三纵共七条城镇发展轴。四横指沿文泗路和方马路两条东西向城镇发展轴,沿229省道和大阳路形成的新桥组团东西向发展轴线;三纵指的是沿幸福路、西外环和泉重路形成的三条南北向城镇发展轴。
2、“六片”:指方城组团方城北部的生态宜居区,方城驻地及南部的商贸区、物流区、工业园区,新桥组团所含的生态宜居区、物流区及工业园区。
3、“两组”:指方城及新桥两个城镇发展组团。
4“三心”:即方城镇行政中心、商业文化中心及新桥的城镇副中心。
六、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镇区绿地系统为“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其中:“点”主要是小型公园、广场。旨在提高不同功能片区内的环境宜居品质,主要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线”主要是沿方城河、朱龙河等河渠两侧防护林地形成的线形绿地,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形成连续的生态景观廊道;“面”状绿地主要是大型城镇公园、绿化广场以及镇区周边的郊野公园,进一步强化城镇的生态环境。镇区内部的绿化系统和外部大环境绿化形成一个整体,使外部生态绿地渗透到镇区内部,形成富有层次、富于变化、纵横交错的绿化体系,起到生态防护、景观和游憩等多重作用。
七、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镇域主干道形成“七横、六纵”的镇域道路系统,承担对外交通功能以及连接镇域内的主要居民点,形成交通网络。规划镇域主要道路的红线宽度不小于12米,车行道宽度不小于7米。其中:“七横”分别是文泗公路(诸满北东西段)、北外环、方马公路、327国道改线、富民路、大阳路、白新路。“六纵”分别是229改线、方蒋路、方新路、泉重路、幸福路、西外环。
八、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强化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环卫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提升配置标准,结合镇区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为城镇发展构建完整、坚实的支撑体系。完善城镇综合防灾内容,确定防洪、抗震、人防等设防标准,明确防灾设施规划和防灾措施。
附: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图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