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进步、支持地方经济、培养人才技能、激发个人创造力、提高社会整体智能水平、帮助政府达成经济目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区目前公共图书馆数量少、规模小,兰山区人口约为120万人,而今兰山区现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该馆建于1956年,藏书量20万余册,人均藏书约0.17册,阅览坐席少。该馆座落在老城区,无论从建筑面积,还是服务人口,辐射范围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我区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2001年,中共中央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央在《意见》中强调:“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大力推行“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加快我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第一,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当前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深入到生产要素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源于教育,而在信息时代,教育演变成为终生学习的过程。因此,除了学校教育外,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社会教育机构,将创造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社区图书馆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融入社会教育机构,给各个年龄层的人提供终生学习的场所。
第二,公共图书馆发展受限,社区图书馆可成为有效补充。
即便是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也因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有所萎缩,从全国来看现有的3000家国家公共图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此外,土地划拨、城市规划等也成为制约发展速度的因素。显然单纯依靠政府来解决公共图书馆不足的问题需要时间,缓不济急。如果将难题化整为零,结合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图书馆,则可以缓解上述矛盾,减轻财政负担。
第三,公共图书馆利用率低,社区图书馆可改善其不足。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人们专程去公共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加大,最终导致图书馆的利用率低下。原本就数量不足,再加上利用率低下,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无异雪上加霜。社区图书馆则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使用便利,投资不多效率却高,将可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
第四,推动创建和谐社会。
营造一个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社区图书馆的重要地位无法取代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居住在设菲尔德市中心的失业人员中,有72%每周利用图书馆一次以上;调查还表明,在受高等教育越低的地区,以教育为目的利用图书馆的人比例就越高。由此可见,利用社区图书馆为社会失业人员建立社会福利系统,培养其读写、计算、信息交流技术等基本技能,帮助其再就业,重新踏入社会,从而减少犯罪等社会问题。社区图书馆在创造社会公正与和谐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仅可以造福我们这一代,也能成为子孙后代的福祉。
二、建议:加快我区社区图书馆建设
1、社区图书馆用地
对于新建社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将社区图书馆列为明确功能的社区配套设施,在住宅用地公开出让时以地块规划要点形式加以明确,并作为今后项目规划验收时的考核内容。具体配建的面积规模可视各地区情况而定。积极诱导房地产商办社区图书馆。我市住宅产业进入高增长期,发展社区图书馆也正当其时。将社区书馆的建设融入住宅项建设之中,通过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可以避免增加财政负担、受制城市规划、发展进程缓慢等种种问题;对于已建社区,则尽可能的在社区服务中心为图书馆腾挪出空间。如果再将相邻社区图书馆组成网络连锁运作,甚至与政府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连网,则更取得聚沙成塔、规模效应倍增的效果。
2、社区图书馆资金来源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拿出一定资金建设公益性的社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统一建设。二是社区辖区内的有关单位以捐助或本单位图书馆(室)对社区居民开放等形式,联合组建本社区图书馆。三是社区居民自助。四是通过社会募集资金。
3、社区图书馆的使用
除了将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居民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终生学习的场所之外,也可以将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儿童课后活动室或自习室(社区放心班)、再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教室、民众实用生活技能(如医疗保健)的讲授课堂、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将它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社区图书馆可以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市民的活动中心。
4、社区图书馆管理
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干部兼任,也可雇用2—3名本社区的离退休老人或下岗工人作为专职管理人员,同时还可以定期的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来进行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希望区委区政府加快我区社区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