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议案
陈雪峰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1月底,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文件的出台,也意味着对劳动教育的思考进入了更深刻的层面。应该说,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通过劳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生存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我国劳动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德智体美劳”中放在最末位的“劳”,教学现状中常常被忽略。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对教师访谈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力量、教学评价等,通过分析,发现各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学校偶尔上过,还有的学校从未上过,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科学的课程内容,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更是不完善;对学生访谈的内容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田间劳动等方面。《尚书》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识稼穑”的现象屡屡可见:一多半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做家务,即使做家务的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校劳动很少做,社区劳动、田间劳动参与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劳动体验非常薄弱。
从以上对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劳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实效的发挥,是目前教育的短板。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落地的有效途径,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举措。
实施建议:
一、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不同学段有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的重点。例如,幼儿园应循序渐进,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小学阶段应注重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等非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的体验;中学等应突出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的实践。
二、优化劳动课程设置
学校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结合学段特点、学校实际和地域特点,兼顾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做好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智能劳动的科学统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知识、技能、观念、品格等劳动教育要素贯穿其中,着力建设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全方位加大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三、建立教育评价机制
一方面,把劳动教育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一项内容,保障劳动课程不被其他文化课程所挤占;另一方面各学校要积极构建涵盖劳动教育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改,让学生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成为劳动教育的受益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