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在西方被称为“心灵的感冒”,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极其普遍。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抑郁症就是其中第一大病因,影响着约5%的儿童与青少年。进入二十一世纪,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对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问题,关系其终生健康,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地缘文化冲突、学习竞争压力递增、家庭结构的变化、同学关系紧张等都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诱发因素的前两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普遍较高,尤其是中学生青少年,一项国外分析显示:近10年来,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上升了39倍,而成人只上升了1倍。目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尚未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还非常有限,且多是仅应用筛查工具进行筛查的单阶段研究,很少进行筛查之后的进一步诊断和评估。而且专业从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医生极少,都是成人门诊兼儿少门诊。医疗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治疗面临的最大困境。
事实上,学校和家长非常了解学生的表现,由于缺乏专业资质和知识,难以明确判断心理行为问题,常将心理障碍当成思想品德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难以在早期发现。而医院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来自老师的意见,只凭借家长和孩子的“一面之词”,信息不全,可能导致诊治偏差。
建议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作为重大专项,组织教育、卫生、社区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规模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疾病负担和儿童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建立并逐步完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为专业人员开展研究提供方便。
充分发挥目前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及时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建立儿童精神科医生准入和认证制度,并适当提高待遇。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加强在各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科、普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的继续教育。加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有关专业医院精神科的联络会诊和研究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资源,提升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识别和认知。在注重保护好未成年隐私的前提下,开展各学龄层次,尤其是临近毕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教育和相关青少年情绪障碍的预防筛查工作。整合包括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在内的力量,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问题家庭应当重点关注。通过学校、医疗、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医教协同、家教合力、社区支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