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
目前现状:
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片区内,由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目的是为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当前,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保健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软硬件等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题,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建立松散型区域医疗联合体,但由于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并不是直属关系,法人及主管单位不同,加上激励政策匮乏,从而很难做到人、财、物的深度整合,资源调配效率不高,医联体内信息化建设孤岛现象明显,从而导致目前医联体建设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办法与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探索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纳入地方区域医疗卫生规划,鼓励合作双方打破区域、系统、主管级别限制,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通过集团化形式进行运作。
2、完善医联体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同时设立管理层和监事会,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通过制订章程,规定理事会、管理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各方权利义务。
3、深度整合医联体资源,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的管理优势、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指导,在联合体内部各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共享各成员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医联体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使医联体内的成员联体又联心,成为“心连心”的一家人;同时,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依托“互联网+”提高医联体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设备、技术的共享,对预防保健、医疗诊治、康复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整合,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服务。
4、加强医疗队伍建设,确保共建专科内的医务人员“同质化”培养,缩上下级医院医生之间的技术差异,赢得患者的信任。
二、提高孕妇正规孕检率,做好科学分级诊疗
目前现状: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我市迎来生育高峰,但目前受经济、文化背景及健康意识宣传不到位等原因的影响,部分群众健康意识不高、医疗知识相对匮乏,导致孕期检查掌握不准或未能及时做好产前检查,错过了检查最佳时间,从而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分级诊疗政策收效尚不明显,大部分可以在基层医院有效处理的普通孕产妇也纷纷涌向三甲医院,导致三甲医院挂号难、建档难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对高危孕产妇的救治。
据统计,2016年,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量达到18余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了66.71%,出院例数约2万余例,比2015年增长了6574例;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高,母婴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存在升高风险。据报道,在部分省市,2016年第四季度孕产妇死亡率升高了近30%。
办法与建议:
-
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加大宣传力度。可在结婚登记处等重点区域宣传发放孕产妇保健知识及孕检流程,告知孕产妇要及时去当地计生服务站登记;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议当地计生育服务站及有关单位(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要做好孕产知识的再次宣传工作,并及时对外来居住人口的孕情进行常态化的摸底调查。
2、做好科学分级诊疗工作,提高正规孕检率。各计生服务站,要及时将孕情报至当地乡镇医院(或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档,并同时安排一次免费的正规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诊疗。
3、成分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爱心基金。关于实施过程所需宣传和初次查体费用,其一是政府投资;其二可设立孕产妇专项爱心基金,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捐款,并与每年年底组织大会表彰、加强电台宣传报道,发放荣誉证书,成分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的积极性。
三、为医务工作者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目前现状:
医务工作者被称作“白衣天使”,他们承载了病人及家属沉甸甸的期望,担当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很多医务工作者为了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但是,目前不少媒体还是做不到中立客观地报道医患新闻,由于个别媒体的失实报道,过度“挑动”、“渲染”,更加突出了其中“冲突”的一面,造成舆论的不公平、不对称,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形象的下降,打击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卫生工作离不开宣传,医疗卫生的发展离不开宣传,积极营造卫生改革和医疗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卫生系统和医疗行业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动态,弘扬卫生系统的新风正气,显得尤为重要。
办法和建议:
-
希望各级党委及新闻行业内部能够出台有关办法,按照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对新闻媒体加以引导,特别是要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多传播正能量,多报道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多宣传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以来的好政策、好做法。
-
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宣传主流,弘扬正气,充分维护和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未经调查的不实报道要严厉打击。
3、全社会尤其是新闻媒体要努力挖掘好新闻、好信息,进行悉心的策划和全面、有深度的宣传报道,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4、建议相关党委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调研和指导工作,把握卫生系统新动态、新举措、新经验,切实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营造一个受尊重、被理解的良好氛围。
四、缓解大型公立医院停车压力
目前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已走进千家万户,得到了广泛普及,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附近如我市人民医院西门沂州路沿线,赶往医院的车辆,往往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进入医院,“开车去看病”正在变成一种“奢侈”。
以市人民医院为例,据统计,市人民医院年门急诊人次已达到269余万,并且每年逐步增长,随着病人的增长,医院医疗业务用房紧张,公用空间偏窄,日常人流、车流拥挤,停车位更是捉襟见肘,现医院用地已无发展的空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为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医院出台了规定,非特殊情况,医院员工车辆禁止驶入,即便如此,等待时间长、停车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办法与建议:
1、科学规划城市停车场建设。在医院周边增建停车场,并对原有停车场(如东方红广场停车场等)予以科学改造,增加车位容量,提高停车智能化水平及停车效率。
2、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如实施“谁投资、谁收益”的优惠政策,赞同立体停车库建设项目设置广告位、相关配套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的建议,大力扶持立体停车场产业,有效推进停车场产业化、市场化。
3、鼓励周边单位、居民区向社会开放闲置停车位,制定合理的收益、收费标准,缓解医院停车压力。
4、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压力。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适当增加公交班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二是建议市区快速公交(BRT)由南京路向西延伸至沂山路-武汉路沿线,这样既便于患者于市人民医院新老院区间往返,同时也为周边单位(如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站等单位,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往往对医院有一定的依赖性)及居民就诊提供了方便,从而起到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看病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