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近年来,社会转型与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都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搜身、拦截、殴打、强行索取财物、人身伤害等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校园欺凌伤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青少年校园欺凌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当前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多数只是“说教”性质,很少采用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第二,崇尚武力,崇拜金钱等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缺位,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少数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育人”过分看重分数、成绩、升学率和绩效考核,而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德化教育。
根治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全社会要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其中校园安全是关键。因此建议我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校园管理,预防校园欺凌,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要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制定学校章程
在章程中明确学生的权利、责任,以及对学生违规、违法的处理程序和处罚规定,让学生有正常渠道维护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让学校处罚学生有法可依。成立专门的学生事务处理中心,一旦有学生的行为违反校规,相关岗位教师及时将学生的违规行为告知学校的学生事务处理中心,由学生事务中心组成调查组,调查学生的违规行为并根据调查结果和学校章程进行处理。学生对处理结果不服的,可进行申诉;学校再组成仲裁委员会,重新进行调查、处理。
(二)加强预防,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及措施
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做到一旦发生校园暴力要有一套完备的应急处置机制。
一是多措并举,加强预防工作。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易受校园暴力伤害的特殊学生群体的状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家校沟通平台,保持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并给予有效疏导;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做好预防工作。
二是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
(三)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强化校园治安管理
深化治安保卫组织建设,聘请符合条件的专职保安担任门卫,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组建护校队,加强校园及周边的巡查。完善的校园监控系统,在校园建设中,在所有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加强校园安全巡查,重点监控学生在教室集中学习期间的情况,尤其加强上下学时间段对校门口及校园周边的安全巡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开展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把法治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二是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校开展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报告会的形式,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向广大学生讲述法律法规,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三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所忽视,这是教育中的一大隐患。应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将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出现暴力事件学校要有强势干预,学校和老师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虽然我区对防范校园暴力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近年来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校园暴力欺凌仍具有潜在威胁,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刻不容缓。通过加强校园管理,努力为学校营造了一种“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